Cambridge Chinese Classics
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杨伯峻)
The Master said, 'Is it not a pleasure, having learned something, to try it out at due intervals? Is it not a joy to have friends come from afar? Is it not gentlemanly not to take offence when others fail to appreciate your abilities?'
(translation by D. C. Lau)
《论语》是怎么命名的?第一篇篇名为什么是《学而》呢?
关于论语的背景知识,参考关于论语。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老子在《道德经》里“事善能,动善时”的“时”则是时候或者时机的意思。这里“时”是经常的意思。 皇侃认为,凡学有三时:
一,身中时。《学记》云:“发然后禁,则捍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故《内则》云:“十年出就外傅,居宿于外,学书计。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勺》。十五成童,舞《象》。”是也。
二,年中时。《王制》云:“春秋教以《礼》、《乐》,冬夏教以《诗》、《书》。”郑玄云:“春夏,阳也。《诗》、《乐》者声,声亦阳也。秋冬,阴也。《书》、《礼》者事,事亦阴也。互言之者,皆以其术相成。”又《文王世子》云:“春诵,夏弦,秋学礼,冬读书。”郑玄云:“诵谓歌乐也。弦谓以丝播。时阳用事则学之以声,阴用事则学之以事,因时顺气,于功易也。”
三,日中时。《学记》云:“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是日日所习也。言学者以此时诵习所学篇简之文,及礼乐之容,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所以为说怿也。
“习”不仅有温习的意思,更深层的含意是实践,练习。“习”,《说文解字》“數飛也。”,是小鸟反复地试飞的意思。习字的甲骨文是上面一个羽毛的“羽”字,下面一个“日”,其意为小鸟振翅日有所进。
徐老师说,有一种鸟,翅膀下面的毛是白色的,当它飞翔的时候,翅膀下面的白色羽毛就会露出来。引申为练习的意思。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这里的“朋”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朋友,解释为同一师门或者可以一起论道的人会更好些。有德行的人,名声在外,有可以一起论道的人来,一起增进知识,即是“乐”的原因。
郑玄注《大司徒》云:“同师曰朋,同志曰友。”然则同门者,同在师门以授学者也。朋即羣党之谓。故子夏曰:“吾离羣而索居。”郑玄注云:羣“谓同门朋友也。”此言“有朋自远方来”者,即《学记》云:“三年视敬业乐羣也。”同志谓同其心意所趣乡也。朋疏而友亲,朋来既乐,友即可知,故略不言也。
“说”和“乐”有什么区别呢? 一种说法是 “悦深而乐浅也。”,还有一种说法是 “在内曰说,在外曰乐。”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句跟上面一句是怎么承接的呢?有朋自远方来,是被人知而乐;而不为人知的时候呢,也不要生气。
2.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 (杨伯峻)
Yu Tzu said, 'It is rare for a man whose character is such that he is good as a son and obedient as a young man to have the inclination to transgress against his superiors; it is unheard of for one who has no such inclination to be inclined to start a rebellion. The gentleman devotes his efforts to the roots, for once the roots are established, the Way will grow therefrom. Being good as a son and obedient as a young man is, perhaps, the root of a man's character.'
(translation by D. C. Lau)
这一章结合了儒家对社会的构想,儒家认为社会关系是参考家庭关系而建立的。
中国很强调子女对父母和兄长的孝悌,但在西方确没有类似的现象。也有可能是对西方的孝有误解。
先秦时的孔孟和后世的孔孟是不同的,后者是被董仲舒阐发之后的政治工具,而先秦时的孔孟是有其人文关怀的一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