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ble of Contents

Laozi Summary of the Discussion 76 ~ 78. Cambridge Chinese Classics

七十六章 Chapter 76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
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
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fc #FF0000>翻译:</fc>

人活着的时候身体是柔软的,死了的时候就变成僵硬了。
草木生长的时候形质是柔脆的,死了的时候就变成干枯了。
所以坚强的东西属于死亡的一类,柔弱的东西属于生存的一类。
因此用兵逞强就会遭受灭亡,树木强大就会遭受砍伐。
凡是强大的,反而居于下面的位置;凡是柔弱的,反而佔在上面。

A man is supple and weak when living, but hard and stiff when dead.
Grass and trees are pliant and fragile when living, but dried and shrivelled when dead.
Thus the hard and the strong are the comrades of death;
The supple and the weak are the comrades of life.
Therefore a weapon that is strong will not vanquish;
A tree that is strong will suffer the axe.
The strong and big takes the lower position,
The supple and weak takes the higher position.

(translation by D. C. Lau)

<fc #FF0000>讨论及感想:</fc>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这句话首先是一个事实的陈述,指:人活着的时候身体是柔软的,死的时候身体就坚硬了;草木也是,活着的草木是柔软的,死的草木就变枯槁了。但如果再引申开来,老子本句要揭示的道理是:按照大自然的规律,柔弱代表一种生命力,一种可拓展的灵性与空间,而坚强反而与死亡相应,当某个事物过分坚硬的时候,代表着它成长或发展的空间之终结。所以,生与死,柔弱与坚强在此的意义似乎类比着自然界与人类生命及行为过程中的一系列规律,整体上说,柔与弱的物质或行为,似乎昭示着更长久的生命力。(欢欣)

有生命的东西都有柔弱的一面,但是真正有长久生命力的却也有刚强的一面。刚柔并济,这样会有更多选择,可顺着形势的不同而应对。(明杰)

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

这句话接应前面的内容,首先进一步地陈述了一个事实:坚硬的属于死亡一类,柔弱的属于生存一类,譬如坚硬的兵器(或军力)容易遭受磨损(挑战和灭亡),坚硬的木头(木材)容易断裂(遭受砍伐)。这里有同学举出二个例子,一是钢的硬度不如铁,但比铁更耐用;海南有一种万年不老松(亦称龙血树),之所以能活到上万年,就在于它是中空的苦涩的,既不能做木材,也不能为野兽所食,所以能自保和长久。《庄子》里面也提过一种丑树,无用即有
用。(欢欣)

老子是在反着说的,在老子的社会里,已经是一个大家都崇尚强大,男性在社会中地位更高,大国吞并小国。老子觉得,太强大就会死,柔弱反而能得到生。比如说三国时,刘备、曹操都很强大,但很快就都灭亡了,反而是处弱的司马懿得以保全。

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我觉得有必要从历史的角度去理解老子的思想。他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战乱频繁,民不聊生。在此背景下,他寻找救世的良方。通过思考,他得出的答案是:顺应自然,退守而求生存,处处忍让,也就是“以柔克刚”。而同时期的法家,则正相反,主张“强大处上,柔弱处下”。(明杰)

文本的写作方式,在其他家是以人事推人事,而老子从道理入手,推及人事。(桥声)

看似很强的东西,往往是在下面,树干是在下面,树叶是比较柔弱的,在上面。(桥声)

老子很推崇柔弱的事物,比如说“水”,老子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 莫之能胜。”。古希腊的哲学家泰勒斯也很推崇水,他提出了水的本原说,即“万物源于水”,“水生万物,万物复归于水”。

七十七章 Chapter 77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fc #FF0000>翻译:</fc>

自然的规律,岂不就像拉开弓弦一样吗?弦位高了就把它压低;弦位低了,就把它升高;有余的加以减少,不足的加以补充。自然的规则,减少有余,用来补充不足。社会的法规,就不是这样,却要剥夺不足,而用来供奉有余的人。
谁能够把有余的拿来供给天下不足的?这只有有道的人才能做到。

Is not the way of heaven like the stretching of a bow?
The high it presses down,
The low it lifts up;
The excessive it takes from,
The deficient it gives to.
It is the way of heaven to take from what has in excess in order to make good what is deficient.
The way of man is otherwise: it takes from those who are in want in order to offer this to those who already have more than enough.
Who is there that can take what he himself has in excess and offer this to the empire?
Only he who has the way.
Therefore the sage benefits them yet exacts no gratitude,
Accomplishes his task yet lays claim to no merit.
Is this not because he does not wish to be considered a better man than others?

(translation by D. C. Lau)

<fc #FF0000>讨论及感想:</fc>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

关于“张弓”,一种解释是在瞄准的时候,如果高了就往下一点,太低了就往上些。或者可以解释为拉弓的过程,对于弓来说是一种从直到屈,从高到低的过程,而对于弦来说则是一种由缺到满的过程。

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这句话也反映出中医的基本理论。比如说针灸,就是一种导气的方法。气多和气不足都会生病。(桥声)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古书中常有两种对立的思想,把天和人对立起来,天道的很多运行方式和人道都不一样。(桥声)

这里的人道和“马太效应”很相似,“马太效应”的名字来自圣经《新约·马太福音》,“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For unto every one that hath shall be given, and he shall have abundance: but from him that hath not shall be taken even that which he hath. —Matthew 25:29, King James Version.

它反映贫者愈贫,富者愈富,赢家通吃的经济学中收入分配不公的现象。

基督教的故事 Teachers of the law 和 Tax collector. 圣人的方法是损有余,Jesus的想法和这个不大一样,忏悔是更重要的。(一如)

社会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一次经济危机,这是不平衡发展到了不可调和的时候。经济危机可能是由于社会制度导致的,有英美模式和德国模式。英美模式注重资本家的利益,将工厂外迁。德国模式更看重工人的利益。在欧洲经济危机中,德国受到的影响最小。

这句话在讲天道是趋于一种均衡,而人道却反之。比如说为了满足一部分群体的利益,而伤害到了其它的群体。但是人道又怎能脱离天道来运行呢?虽然在小范围或者短时间内显示了一种不均衡,但在更大的空间和时间范围内,人道又何尝不是均衡的呢?帝国终究会覆灭,曾经的被剥削者也会站起来,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也是这样一种动态均衡的体现。(晓科)

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什么是“有余”?有余指的是一种富足的状态。另外,这里带有济世的政治理想。即,有道者奉献自己的才能,以有余而奉天下,福泽万民。这里,大家对“有道者”是精英主义还是大众主义有争论。我个人认为可能是一种精英主义,即老子所说的有道者毕竟是少数,他希望这些少数人来领导天下。罗欢欣似乎认同大众主义。(明杰)

佛家认为,“奉天下”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更高层次的布施是法布施。(一如)

“奉天下”也可以解读为用自己的才能为天下做事。虽然后期道家的发展有隐士倾向,但这里讲奉天下,是一种普适的关怀,是很激进的,有很强的政治主张在里面。(桥声)

七十八章 Chapter 78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是以圣人云:“受国之诟,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

<fc #FF0000>翻译:</fc>

世间没有比水更柔弱的,冲击坚强的东西没有能胜它,因为没有什么能代替它。
弱胜过强、柔胜过刚,天下没有人不知道,但是没有人能实行。
因此有道的人说:“承担全国的屈辱,才配称国家的君主;承担全国的祸难,才配做天下的君王。”正面的话好像反话一样。

In the world there is nothing more submissive and weak than water.
Yet for attacking that which is hard and strong nothing can surpass it.
This is because there is nothing that can take its place.
That the weak overcomes the strong,
And the submissive overcomes the hard,
Everyone in the world knows yet no one can put this knowledge into practice.
Therefore the sage says,
One who takes on himself the humiliation of the state
Is called a ruler worthy of offering sacrifices to the gods of earth and millet.
One who takes on himself the calamity of the state
Is called a king worthy of dominion over the entire empire.
Straightforward words seem paradoxical.

(Translation by D. C. Lau)

<fc #FF0000>讨论及感想:</fc>

受国之诟,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

关于“社稷”和“天下”的区别.

社稷,土神和谷神,古时君主都祭祀社稷,后来就用社稷代表国家。

社:《正韻》土地神主也。《禮·祭義》建國之神位,右社稷而左宗廟。《疏》社,五土之神,能生萬物者,以古之有大功者配之。共工氏有子句龍爲后土,能平九州,故祀以爲社。 后土,土官之名,故世人謂社爲后土。《白虎通》人非土不立,封土立社,示有土也。(来源《康熙字典》)

社,《说文解字》地主也。《春秋傳》曰:“共工之子句龍爲社神。”周禮:二十五家爲社,各樹其土所宜之木。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地主也。五經異義,今孝經說曰。社者土地之主,土地廣博,不可徧敬,封五土以爲社。
稷(jì):我国古老的食用作物,即粟。一说为不粘的黍,又说为高粱。古代以稷为百谷之长,因此帝王奉祀为谷神。

稷,《說文》齋也。五穀之長。《月令章句》稷,秋種夏熟,歷四時,備隂陽,穀之貴者。《風俗通義》稷,五穀之長。五穀衆多,不可徧祭,故立稷而祭之。(来源《康熙字典》)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五穀之長”謂首種也。… 社者,五土總神。稷者,原隰之神。皆能生萬物者。以古之有大功者配之。句龍以有平水土之功。配社祀之。稷有播種之功。配稷祀之。

天下:更大的概念,普天之下。(桥声)

古时在发生地震或者日食时,帝王都要出来诏告天下,说自己做错了。(桥声)

人心和自然是有感应的。(一如)